雙身相 這是一個敏感的問題:藏傳佛教中為什麼有現為雙身相的佛像(漢地俗稱「歡喜佛」,這是不合理的叫法)?很多人對雙身相疑惑不解,甚至以為淫穢不堪,進而誹謗無上瑜伽部密宗是非佛所說的外道邪法。 這實在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首先我們要明白,無上瑜伽部密宗是佛親口所宣說的,是有可信的梵文經典依據和傳承歷史的,並經過許多學問、修持都極為善巧的印度和西藏古德依據教理加以鑒別,被確認為是沒有疑問的純正佛法,絕非今日對佛教教理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所能輕易否定的。密宗分 房地產為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雙身相只有在無上瑜伽部才有。藏傳佛教圓熟滿地繼承了顯、密全部教法,自然包括了密宗無上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主要的本尊,如密集金剛、上樂金剛、大威德金剛、時輪金剛等都現為雙身相;但無上瑜伽部中也有許多單尊相,如獨勇大威德金剛、金剛瑜伽母等。許多我們平時熟知的佛、菩薩,如阿彌陀佛、文殊、觀自在、金剛手(及大勢至)等,在無上瑜伽部中也化現有雙身相。其次無 住商房屋上瑜伽部的本尊也都是佛。佛已斷盡貪、嗔、癡等一切煩惱,所以引起生死流轉的男女貪愛是佛已徹底斷除了的,因此佛的雙身相根本不同於普通凡夫的男女貪愛。如「金剛經」中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雙身相也是一種非實有的幻相,在聖者的境界中,已親證諸法皆非實有,可以自在地化現成各種身相來教導各種不同根基的眾生趨向解脫,以凡夫的知見自然不能完全理解。 諸佛為什麼要示現雙身相呢?目的正是為了引導眾生認識貪愛的本性非 seo實,結合修習風脈以迅速斷煩惱證菩提。顯乘對治貪,是運用觀身不淨等法門:(1)令行者對於貪境不生愛著而生起厭離,從而達到離貪的目的;(2)令行者躲避貪愛的環境居寂靜處,過著恬淡的生活,修習止觀,是依習所成性漸漸達到離貪的目的。總之,顯乘對治煩惱是用壓服的方法,如石壓草。密乘則採用斬草除根、徹底拔除煩惱的方法。無上密乘令行者在修持時,把生死輪回的根本-貪愛引逋在受樂的同時,(1)抓住樂受及時觀空,觀樂無自性,樂受不可得;(2)在 西裝觀空的基礎上,用種種方便,修習即樂即空,樂空無別,同時修習風脈、明點,攝風入於中脈,打通中脈,現證光明大樂法身,即身成佛。此處義理較為繁複,暫不多談。 成為完全合格的密乘行者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絕不像一般庸俗之徒,借雙身之名,亂搞性關係,傷風敗俗。又有人把外道的「採補」等與無上密乘雙身修法等同起來,這是極端錯誤的。無上密乘雙身修法是徹底超脫輪回、直至成佛的捷徑,外道的「採補」等則是未出三界的世間法術,更何況二者的修行方式也絕然 房屋買賣不同的。雙身修法也是一種以煩惱為道的修法,即「以貪為道」。但「以貪為道」絕不像有人臆想的那樣是來自外道的「性力思想」,二者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佛法所說的「大樂」是以智慧為體興的,修習「以貪為道」是為了求證甚深的般若智,並且佛教密宗的修持須臾不離為利益一切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而外道修習「性力」所追求的則是世間的「力」,發心也是出於世間的狹隘目的。因此沒有受密乘灌頂和修學密乘的人,對於密乘的教理或佛像也應恭敬而不可毀謗,否則會犯謗法的重罪,其後果是不堪?裝潢]想的。 以煩惱為道的修法,是極其深密殊勝、不共於顯乘的修法,故稱不共道。因此對於行者的要求極嚴,要作一個完全合格的密宗弟子很不容易。藏傳佛教中,僧人必須先學共道-顯乘(又名波羅密多乘):出家人在三大寺先學完五部大論(「因明」、「現觀莊嚴論」、「中觀」、「律經」、「俱舍論」),考取格西,入上密院或下密院,才許可修學密法;一般人要學密乘,也須先學顯乘,黃教格魯派必須先學「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內容是以三士道作為修行的次第,以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為修?襯衫瑼漁痐腄^。所以合格的密宗行者要有顯教的基礎,至少對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有較深入的理解。受灌頂的時候,首先要對上師、三寶有堅固的信心;在灌頂中間,要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密宗戒;受灌頂後,不但仍要遵守別解脫戒,更要嚴格遵守菩薩戒和密宗戒,若有違犯,須以至心誦持百字明等虔誠懺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無上瑜伽部的修法重在觀想,出家人必須嚴格遵守清淨梵行,因而雙身修法是在觀想中修持。已經受學密宗的人需要如理地依止上師,依教奉行,努力學修,提高對密宗的認識。沒有受學密宗的人自己可以常奉行?房屋貸款A努力學修,提高對密宗的認識。沒有受學密宗的人自己可以常期修學念佛等法門,但應當知道密宗是極為殊勝的教法,對密宗佛像也要恭敬,在與人談論佛法時,絕對不要隨意評論密宗,更不要誹謗密宗,否則會犯下不可思議的謗法重罪。 總之,密宗以究竟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佛果為修持的唯一目的。但由於眾生根器、需要等因緣的不同,才有了本尊與出世間護法、祥和的寂靜尊與威猛的忿怒尊,以及單身、雙身相之別,其實他們都是諸佛智慧、慈悲的化現,目的都是為了引導眾生離苦得樂。須知無論是本尊還是出世間護法,不論其外觀是寂靜相還是忿怒?網路行銷菕B單身還是雙身,都是佛、菩薩為方便救度各類眾生而善巧示現的身相,內心都深具同樣的慈悲和智慧。為利益安樂不同眾生而示現不同身相的諸佛菩薩早已斷除了貪愛、嗔恨等煩惱,不會再受到貪愛和嗔恨的干擾,所以輕視本尊或出世間護法與輕視佛的梵行相同樣是過失,而妄加譏評佛的忿怒相及雙身相與誹謗佛的寂靜相和單身相一樣是犯謗佛罪,這是每一個接觸到佛教的人都應當要注意的,以防因為自己的愚癡而造下巨大的惡業。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關鍵字廣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b10cbxw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